1953年9月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(简称“哈军工”)正式成立,此后许多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和亲属争先恐后地进入“哈军工”学习。至1963年,党、政、军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的高达232名。新中国10位元帅和10位大将中配资杠杆,就有7位元帅和6位大将的子女与亲属就读于“哈军工”。
这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与亲属在“哈军工”就读期间,学院领导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和普通学员一样,不搞特殊化,勤于学习,勇于锻炼,政治上要求进步,学业上追求优秀,最后顺利地完成了学业。
“哈军工”的招生工作非常严格。在文化考试之前,招生工作人员早已在报考学生所在的部队、学校进行过调查,并同学生本人见过面谈过话,对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均已摸清。学院选择学生,首先要看政治条件,德不好,学业、身体再好也不要。学院对学生的学业条件也很看重,若考试分数不够,其他条件再好也不收。因为学院党委强调“宁缺毋滥”,所以每年的招生数往往达不到计划数。
彭德怀的侄子彭起超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抗战干部,他在解放后已经是一名团级干部了。彭起超很爱学习,特别想学现代化国防尖端技术,1953年,他报考了“哈军工”,但由于文化底子差,考试成绩没达到要求。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考虑到彭起超的特殊身份,主张对他给予关照,并将此事作为特殊问题,提请学院党委常委会讨论。最终经学院党委常委一致同意后,“哈军工”将彭起超录取。
彭德怀知道彭起超被录取后,批评学院违反招生规定,他说:“你们把他招来,就破坏了学院的招生制度。为了他一个人,降低了整个学院的招生标准。”他坚持要求学院将彭起超退学。陈赓考虑再三,还是把彭起超留下来了,并把他放到预科班补习中学课程。
后来彭总还是知道了此事,他再次严厉地批评了陈赓:“你们还把不把我的话放在眼里?”陈赓这才把彭起超退回以前的部队。
一年以后,彭起超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,重新再考,终于成绩达标,成为了“哈军工”空军工程系54级的学员。
原国防科大校务部部长段才正和他的爱人张金梅都是从“哈军工”毕业的。段才正是导弹工程系59级的学生,张金梅是导弹工程系60级的学生,谈起“哈军工”的严格要求时,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军事强化训练的3个月。
张金梅回忆,她们班上只有4个女生,3个月的军事训练,她们和男生一样,打过冲锋枪,扔过手榴弹,搞过半夜野外急行军,但没有一个掉队的,军训快结束时,她们还进行了模拟军事演习。虽然训练很苦,但是大家都感到很光荣。
在张金梅所在的学员队里,高级干部子女很多,他们平常和大家一样,没有任何区别,从来不搞特殊化。不过在张金梅的印象里,和她同班的同学中,有一个高级干部子女有过一次特殊,但那也是唯一的一次,这个人就是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廖晖。
廖晖也是导弹工程系60级的学生,和张金梅是同班同学,他的爷爷是廖仲恺,奶奶是何香凝,父亲是廖承志。何香凝的革命资历和地位、威望,在当时的中国仅次于宋庆龄,她和廖承志一样,对廖晖的要求非常严格,同时她也很疼爱自己的孙子。廖晖入学时,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廖晖的个子比较高,爱好运动,是学院排球队的主力队员。何香凝担心廖晖在学院里吃不饱,便经常悄悄地给他送点小零食。
但导弹工程系有规定,学生只准使用学员津贴,不能从家里带钱到学院用,也不能从家里带零食到院里来。廖晖是个好学生,他严守学院规定,不收奶奶送来的东西。系里领导听说此事后,考虑到何香凝老前辈德高望重,廖晖又是学院的运动健将,确实需要补充营养,最终他们同意开绿灯,并做通了廖晖的工作,让他收下奶奶送来的零食。廖晖收到奶奶的零食后,会主动和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分享。
张金梅后来回忆说:“有时候何奶奶还寄些糖果来,我们4个同班的女孩子也能沾点光,享点口福呢!”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