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唐诗人中,杨炯以刚健激昂的笔调独树一帜。《巫峡》一诗,以三峡奇险为骨、个人情志为魂,将山水之壮与人生之慨熔铸于二十句中,既绘尽巫峡雄奇,更写透士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悲怀。
一、原诗呈现
《巫峡》唐・杨炯三峡七百里,唯言巫峡长。重岩窅不极,叠嶂凌苍苍。绝壁横天险,莓苔烂锦章。入夜分明见,无风波浪狂。忠信吾所蹈,泛舟亦何伤。可以涉砥柱,可以浮吕梁。美人今何在,灵芝徒有芳。山空夜猿啸,征客泪沾裳。
二、译文与字词注释
译文
展开剩余82%三峡绵延七百里,世人都说巫峡最长。层层岩石幽深无尽,叠叠峰峦直逼苍天。陡峭绝壁横亘如天然险阻,莓苔斑驳如锦绣般铺展石上。入夜后仍能分明望见山影,无风时江浪依旧汹涌癫狂。忠信之道是我践行的准则,泛舟险江又有何损伤?可如中流砥柱般涉过急流,可像吕梁洪水中驾舟逐浪。高洁的 “美人” 如今在何处?灵芝空有芬芳却无人欣赏。空山深夜里猿猴哀啸,远行的游子泪水沾湿衣裳。
字词注释
唯言:都说,突出巫峡 “长” 的特点。 重岩窅不极:“窅” 指幽深,“不极” 表无尽,写山岩深邃难测。 叠嶂凌苍苍:“凌” 为 “迫近”,“苍苍” 指天空,状峰峦高耸接天。 天险:出自《易经・坎卦》“天险不可升也”,指非人力可越的天然险阻。 莓苔烂锦章:“烂” 为 “斑驳”,“锦章” 喻苔藓如锦绣,暗含岁月沉淀。 忠信吾所蹈:“蹈” 为 “践行”,化用《论语》中孔子对 “忠信” 的推崇。 砥柱、吕梁:均为天下至险之处,喻指人生困境。 美人:源自屈原《离骚》,喻高洁之士或理想明君,此处暗指屈原。 灵芝:象征高洁品格,呼应屈原 “纫秋兰以为佩” 的传统。 征客:诗人自指,凸显漂泊感。三、逐句解析:从奇险山水到孤臣情怀
1. 开篇绘景:巫峡的雄奇与压迫
“三峡七百里,唯言巫峡长” 总起全貌,独点 “巫峡长”—— 既写实(巫峡为三峡最长),又暗喻人生 “道阻且长”。“重岩窅不极,叠嶂凌苍苍” 以 “窅”“凌” 二字,写山岩幽深、峰峦接天,不仅绘尽巫峡雄险,更暗含对人生困境的隐喻:前路被层层阻碍,光明被无情遮蔽。
“绝壁横天险,莓苔烂锦章” 拉近镜头:绝壁如不可逾越的 “天险”,苔藓经岁月冲刷成 “锦章”,既显自然沧桑,又藏 “时光淬炼韧性” 之意 —— 巫峡的险峻,既是空间阻隔,更是时间考验。
2. 夜江惊魂:自然之险与内心震动
“入夜分明见,无风波浪狂” 转写夜景,妙在矛盾:“分明见” 写山影难消,暗喻困境 “挥之不去”;“无风波浪狂” 状江水因峡窄而汹涌,看似写自然之奇,实则写内心之惊 —— 即便无风无扰,人生的 “浪” 也可能因环境逼迫而骤然翻涌。
3. 情志陡转:以忠信破万险
面对奇险,杨炯未沉沦。“忠信吾所蹈,泛舟亦何伤” 陡然振起,以 “忠信” 为精神支柱,直言 “纵处险境,信念不改”。这份刚烈,与他 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 的边塞豪情一脉相承。
“可以涉砥柱,可以浮吕梁” 更显其勇:将巫峡与砥柱、吕梁并提,以 “涉”“浮” 二字明志 —— 要借急流炼就中流砥柱的坚韧,凭坎坷铸就如山岳的脊梁。这里的 “险”,既是地理之险,更是精神试金石。
4. 怀古伤今:高洁者的孤独
“美人今何在,灵芝徒有芳” 画风陡转,从豪情跌入悲思。“美人” 怀屈原,“灵芝” 喻自洁 —— 屈原以 “芳” 明志却沉汨罗,诗人以 “忠信” 自励却遭贬谪,古今高洁者皆难逃 “徒有芳” 的孤独。这是对屈原的凭吊,更是对自我境遇的慨叹。
5. 收尾泣泪:硬汉的柔软与坚守
“山空夜猿啸,征客泪沾裳” 化用汉乐府 “猿鸣三声泪沾裳”,以凄厉猿啸撕破夜的寂静,也撕破诗人 “泛舟亦何伤” 的坚硬外壳 —— 他可以以忠信自励、以砥柱自喻,却终究是漂泊 “征客”,难逃孤独悲戚。
但泪水非沉沦:泪落之后,忠信仍在,砥柱仍立。正如人生困境中,痛哭是释放压力,而非放弃前行。杨炯的伟大,正在于敢哭敢痛,更敢在痛哭后继续 “涉砥柱”“浮吕梁”。
四、情感与艺术:情景交融的刚柔之美
《巫峡》的魅力在于三重融合:
景与情:“重岩”“绝壁” 是外在险境,亦是内心困境;“波浪狂” 是江景,亦是心潮翻涌。 刚与柔:前有 “忠信吾所蹈” 的刚烈,后有 “征客泪沾裳” 的柔软,显硬汉真实肌理。 典与今:化用《易经》《论语》哲思、屈原高洁情怀、乐府哀情,让个人情怀与历史相通,使 “巫峡” 成为中国人面对困境的精神图腾。杨炯以巫峡为镜168股票配资网,照见自然雄奇,更照见人性坚韧 —— 千年前的江声猿啸,至今仍震动心灵。
发布于:广东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